教师节,学生却问了一个让我脑壳痛的问题。后来,我给了她一个回答,听完她更加脑壳痛了……
这个女生是00后,刚读大二,清秀可人,平时上课安安静静,下课后也是独来独往,不像班上的其他女生都是三五成群凑在一起。昨天突然在微信上给我留言,问我:“老师,性格内向应该怎么改?”
我有点无奈,经常被学生到这类问题,以致于我不想再回答。但是,我怎能在教师节拒绝学生的提问呢,尤其还是一个可爱女生的提问。
我说:“我要是回答你这个问题,就等同于我已经认同‘内向的性格是不好的,必须要改过来’”。
“而事实上,在我观念里,内向和外向其实是两个很不明确的词,只是形容一个人行为心理特征而已,压根就没有严格的界定标准。其次,我也不认为所谓的内向是不好的,一定要改过来。”
也就是说,在我这里,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,所以,无所谓去解决。或者说,你推翻问题本身,自然就迎刃而解了。
我再换个说法吧,你或许更好理解。你说你性格是内向的,但是,人其实是多面的。你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出来可能不爱交流,在人多时可能不想表现,你认为这是“内向”。但是可能在你的闺蜜面前,聊到你感兴趣的话题时,你也许能巴拉巴拉讲一个通宵,滔滔不绝,这个时候你其实表现得很“外向”。
人,总喜欢给自己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,殊不知,在你打上标签的同时,你自己也被标签束缚了。你一旦给自己打上内向的标签,碰到人多你不知道怎么开口,你就会认为这是你“内向”,结果以后你碰到陌生人都不再愿意主动开口;你一旦给自己打上努力的标签,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去维护这个标签,做事的时候会比别人更努力些。
你给自己打上的标签,是会影响到后来的行为的。你觉得自己是怎样的人,慢慢你就会真的变成那样的人。
所以,我后来养成了一个习惯,当碰到问题时,我会先质疑一下问题本身是不是成立的。如果问题本身就不成立,自然就不用去求解,问题似乎就这样解决了。
刚巧不巧,昨天下午的时候,我那个读高中的外甥也问了我一个类似的问题:“舅舅,我发现我的记忆力不好,老是记不住书本上的东西”。
在我的意识里,压根没有记忆力差这个概念。你说你记忆力差,刚看的东西很快就会忘记。但是,我敢肯定你肯定记得小时候干了坏事被老爸揍的场景;你也一定记得很久以前学会的单车是怎么骑的,哪怕你最近几年没骑过了;你在小学1年级学过的字,到现在还是会写。那么久以前的东西你还清楚地记得,你怎么能说自己记忆力差呢?
你觉得自己记忆力差,说的只是你记不住书本上的东西而已;如果把读书换成打游戏,我相信你不会不记得游戏是怎么一步一步通关的,换成你喜欢的NBA球赛,你肯定也会记得住那个谁谁谁进了多少个球。
唯一的区别是:你只记得你感兴趣的东西,不记得你不感兴趣的东西。压根没有记忆力差这个概念,只不过是你的大脑对信息感兴趣的程度不一样而已。
自从我想明白这一点,自己身上慢慢开始有了一些有趣的变化。
我慢慢撕掉以前给自己贴上的标签:比如内向,撕掉之后,我开始与人接触,发现其实跟人接触多了我不再讨厌跟人交流;比如学院派不擅长做市场,撕掉之后,我走到了市场一线,在实践中慢慢也有所提升;比如说不擅长公众演讲,撕掉之后,我在公众面前表达的次数多了,发现自己其实讲得还不错……
我也变得不喜欢给别人打标签了,我知道别人给留下我的印象,只不过是他在我面前表现出来的其中一面而已。可能换一个人,他说不定会表现出完全相反的一面。所以我现在不敢再去断言某某某一定是怎样的人,我只要搞清楚他为什么在我面前表现成那样,就够了。
想到这里,我突然觉得自己以前“作茧自缚”有点可笑!